名家谈黄源深英语教师应这样打好语言、教学和科研基本功_the

名家谈黄源深英语教师应这样打好语言、教学和科研基本功_the

黄源深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专著有《澳大利亚文学史》、《澳大利亚文学论》、《澳大利亚文学简史》、《澳大利亚文化简论》、《当代澳大利亚社会》、《对话西风》和《视觉· 感悟》等。

作者介绍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编审,文学博士。10余年来在全国推广英语阅读,足迹遍布祖国各地,立志做一名“快乐的阅读推广人”,是风靡全国的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读物——“黑布林英语阅读”系列丛书的策划编辑之一,提倡并践行“为读者出好书,为好书找读者,与师生共成长”

本文是一篇访谈稿,作者黄新炎老师 就如何打好语言、教学和科研基本功问题与黄源深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沟通,并记成文字,以飨读者。感谢黄新炎博士授权明师俱乐部转载本文。

最缺的是“苦功夫”

通过长期观察、思考和实践,我觉得作为一名普通英语教师,需要抓好三个“基本功”:语言基本功、教学基本功和科研基本功。三者缺一不可,而且都需要下苦功夫。但如今最缺的就是“苦功夫”。现在的治学条件比我们那时好得多,只可惜不少人缺乏刻苦精神,面对的诱惑太多,难以静下心来读书做学问。 怠惰、浮躁、急功近利是当今学习的大敌,也是青年教师成才的大敌。

语言基本功包括英语语言基本功和中文基本功,对英语教师来说,两者都很重要。现实中,中文基本功常常被忽视,好像中文同英文根本不搭界。其实,对英语学习者来说,中文不好不但殃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论文写作等,而且也妨碍英文水平的提高。英语界前辈那些著名学者,如梁实秋、朱生豪、钱钟书、吴宓、孙大雨、卞之琳、查良铮、王佐良、许国璋、范存忠、方重、杨宪益等,个个都是中文很出色的。可以这样说,如果中文水平不到一定程度,英文想往高层次发展相当困难,除非你是native speaker。两种语言之间有着不可割离的相关性。 一般来说,一种语言学得好,另外一种语言也会学得不错。我以前有个学生英语学得相当好,他后来学习第二外语德语,水平甚至超过以德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学生。有些俄语学得很好的老师,改革开放后因为工作需要改学英语,英语也照样学得很好。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中文基本功这个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很少有人提及;但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 尤其是有志于翻译的人,中文基本功几乎是决定他们成败的关键。手头有个句子 :he said with quiet precision.有人可能囿于自己的中文修养,会不假思索地译成“他平静而正确地说”,这也不能算错,但肯定不是好翻译。我在翻译这个句子时动了点脑筋,根据上下文和小说中说话人的性格,将这句话译为“他说话不动声色,但滴水不漏”,这似乎更贴近原作的精神。

我们都知道朱生豪。他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时候,刚从之江大学毕业,才二十出头,实事求是讲,他的英文不见得比现在最优秀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强出多少。在对原文的理解上,还因为当时参考书不足难免有误。他的强项在于扎实的中文修养,高超的中文表达,因此他的译文形神兼备,独具特色,至今仍难以超越。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另一句译文。美国总统林肯在1863年葛底斯堡演说中有一句名言: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孙中山先生把句中三个介词构成的词组翻译成“民有,民治,民享”,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翻译,沿用至今。从这里不难看出 中文对翻译的重要性。

英语语言基本功是基本功中的重中之重,基本的基本,是英语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是“饭碗”。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一定要打好自己的英语语言基本功。 基本功不行,绝对上不好英语课,尤其是高年级英语。要想语言基本功过硬,需要不断努力,千万别以为

大学毕业,硕士、博士学位拿到,英语学习已经大功告成。不少人语言实践能力的最高点,竟是刚刚毕业的那会儿。若干年后重读以前撰写的英文论文,往往对当年能写出这样的英文感到非常惊奇。这种现象很自然,因为在中国学英语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多年不写,英语自然要退步。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词新意不断涌现,比如最近很火爆的新词“土豪”,外国人直接翻译成tu hao,并附进一步解释,也有人译为the vulgar rich,我觉得这个翻译也不错。又如,happening(发生),这个词大家都知道,但我有一次在《时代周刊》杂志上看到一句话,shanghai is the most happeningcity in the world.这里的happening和我们以前读到的意思不一样,应当解作fashionable(时尚的)。现今,新词层出不穷,比如情侣分手,把对方甩掉的人叫dumper,被甩掉的人叫dumpee,这样的用法见于刊物,却并不见于词典。这些年出现的新词很多很多,譬如cyber attacks(网络攻击),netizen(网民),a graft crackdown(反腐),leftover women(剩女),gutter oil(地沟油),to be sidelined(靠边站),petitioning mama(上访大妈)等等。我们要不断学习,坚持阅读,学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不学习不但跟不上英语语言发展的潮流,而且英语实践能力还会倒退,尤其是口笔语表达能力,退步会很大。

一个英语教师,要是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受影响的是一大批人,因为日复一日,他所面对的是一个班或是几个班的学生。现如今,英语学习者的口头表达能力较之过去有明显提高,敢于表达,也长于表达,但阅读理解能力欠缺,出现的问题较多。在“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中就暴露出很多语言基本功和教学上的问题,选手对词汇的微观理解和内容的宏观把握都欠火候。

2012年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英语专业组)笔试中,“阅读理解”试题取自切斯特菲尔德勋爵给儿子的信,信中有很多长句,其中一句的部分为:“…pay that profession of simulated friendship, with an indiscreet and unbounded confidence,always to their loss, often to their ruin.”很多参赛者一看到confidence,就以为指“信心”,其实在这里应解作“相信,信任”,这个词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教师理应将此作为语言难点,重点加以讲解,可惜24位参赛者没有一个人提到这个词。又如文中profession一词,此处并非常见的occupation之意,却作open declaration解,教师应刻意加以说明,但不少人却疏忽了,连提都没提。

显然,语言层面的教学做得不细,也不够到位,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怎样才能打好基本功?

谈起英语教学基本功,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树立人本主义教学观,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英语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主要是技巧的掌握和熟练,这离不开学生的反复操练。很像歌唱家和钢琴家的培养,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习者积极性的调动。英语是最需要花功夫的课程,可现在的好多学生就是不肯下苦功,所以首先得说服他们,逐步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

其次,要认真备课。现在有好多教师备课不认真,这不仅对学生是损失,对教师自己也是损失。备课和改作业是打好扎实语言基本功的一个重要途径。老天是公平的,任何付出总有收获,你花心思备课,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必然会有所长进。

最后,讲讲科研基本功。 一个好的教师,科研教学两手都要硬。现在不少外语教师的思辨能力较弱,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找资料,经过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最终解决问题,因此缺少学术成果,这需要引起重视。其实每个人都是有研究潜力的,只要确立信心,坚持不懈地努力,是能出成果的。千万不要 “矮化”自己。 跪着去看别人总会认为他人高不可攀,永远觉得自己不行。搞学问并不神秘,任何学问,只要钻进去,假以时日,你就可以成为专家。我们之所以没有成为专家是因为我们没有钻进去。钻进去的办法之一,我认为可以抓住有关学科的代表性著作,反复研读,搞懂搞熟。然后再向外延伸,去钻研相关的著作。

所以我说每个人都有钻研学问的潜力,首先你要有信心,同时要设计好自己,结合自己的爱好、教学和现有条件,正确定位,找到可行的研究方向。要扬长避短,让自己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要坚持研究的独立人格,发人所未发。就学术研究而言,自己的声音,就是再微弱,也是属于自己的;重复别人的话,再动听也不过是鹦鹉学舌,没有价值。别人论过的题目你可以再论,但必须有新意,或是持有不同观点,或是有新的补充。写论文搞研究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跟在别人后面。

比如大家都写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形象,你未必要随大流,继续顺着这个思路走。我有一个学生自出机杼,偏偏写海明威笔下的妇女形象,引起学界重视,文章在著名的《外国文学评论》刊载。这也许就是逆向思维的功效,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在学术研究中值得提倡。

自小就尝到了大量阅读的甜头

我的老家在浙江新昌县一个小山村。父母以种田为生,小时候我也种过田。小学设在村子里,初中在离家10里的镇上。高中就读于县城中学,当时在班里英语学得还算可以,三年都是课代表。高考填志愿时,我心气很高,第一志愿填报北大,第二志愿复旦,第三志愿华东师大。

考试时前面几门课发挥得相当好,自己都很满意,但是考到最后一门英语,一拿到卷子就傻眼了,“中译英”部分有五个句子,我一个都不会做。 当时受到的打击真是刻骨铭心,以至于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记得其中一个句子:我们经常邀请外国朋友看电影。

老师讲过,一个句子中两个动词不能连用,所以我看到“邀请”和“看电影”,就无从下手了。剩下的四题也都做不出。结果,外语当然考砸了。后来,可能华东师大看我其他课程考得还不错,勉强录取了我。

进大学后,我发现周围不少上海同学都来自很好的中学,有的还有很好的外语学习背景,有专职家庭教师辅导等,因此他们进校时都已有相当英文功底,常用英文交谈,而我连听都听不懂。有些英文单词的发音我怎么都发不来。记得有个同学教我读clothes[kl??ez]这个词,说舌头先顶住上颚,然后放到上下齿之间,伸出去,再缩回来。这对我来说太难了,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我很苦闷,想着转系算了,觉得自己的中文功底还不错,到中文系不会吃亏。而要是在外语系待四年, 就像400米赛跑一样,人家已经先跑了50米,你就是拼着老命赶,也追不上了。于是我打报告要求转系,结果领导不同意,没有办法,只好死心塌地继续学下去。

我开始大量阅读和背词典,效果还不错。就连学第二外语我也采用这个方法。我的第二外语是俄语,当时有两个班,高班和低班。高班的学生来自北京俄语学院,入校前已经读了一年,有一定的俄语基础,我是零起点,自然被分在了低班。我不大甘心,就想了一个办法,找本薄薄的俄语小词典来背,一年之后老师认为我进步很快,让我转到高班就读。

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词汇量很重要。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on说过,“没有语法,能表达的东西很少;没有词汇则什么都无法表达。”学外语,在记忆单词上要舍得下功夫。背单词要和大量阅读结合起来,这样效果才好。最佳的办法是先背几页生词,然后马上阅读,你会惊喜地发现,刚刚背过的生词在阅读中出现了,这样就加深了理解和记忆。我阅读的内容比较广泛,什么都看,连“文革”中也都没有放弃。那时我住教师宿舍,一个宿舍住两个青年教师,记得住在我对面的那个老师家境较好,每天晚上八点半喝蜂皇浆,喝完就睡觉了。我还要带儿子,八点半之前先把儿子哄睡觉,然后自己再继续看英文小说,一直到倦得无法坚持为止,一年四季,都是如此。

我尝到了阅读的甜头。在华东师大读到大三时,我的成绩已经领先,经过学校内部讨论,决定让我留校,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我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出国筛选英语考试,厚厚一叠卷子,像账本一样,题目非常多,基本都是阅读和写作,不过这对我来说不是难事,因为我阅读一直没停,看完了还会自己动笔写写,别无所求,自娱自乐而已。当时考完以后,好多教师都是眼睛红红地出来了,说是考砸了,题目都来不及做。而偏偏正题之后还有个附加题,讲美国外交政策,很难把握大意,考的却是要求写大意。我做得都很顺利,全部题目和附加题做完后还有半个小时,这与我长期坚持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

“读”与“写”的关系

英语学习中“读”和“写”紧密相连,“读”为“写”提供表达内容和语言材料,“写”有助于巩固和强化读到的表达方式,两者缺一不可。读完一定语言材料后,应当写一点,或复述内容,或谈点感想,或作点评论。如此,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进步也就快了。我的体会是:

1.语言学习需要大量输入,持续不断地输入。有的年轻教师说,毕业后英语不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有的发现自己语言水平的最高体现竟然是毕业论文。这都是因为毕业后没有及时“充电”,纯粹“吃老本”的缘故。没有大量输入就无法有效地输出,不读或少读,也不听,英语肯定是要退步的。

2. 大量阅读有利于培养语感,即对语言的敏感性,能凭直觉感知语言运用是否得当,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自觉性。一般只有通过大量阅读,积累了相当的语言感性知识,才能最终获得语感。“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叶圣陶)。语境中学来的英语是地道的,减少了靠死记硬背而造成用词不当或者“中式英语”的可能性,书读得多的人,语言水平一般都较高,中英文都如此。

3. 阅读有利于扩大词汇量。当下,中国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是偏少的,明显少于周边的日韩学生,这就需要靠大量阅读的方法来补救。除此之外,在中文语言环境里学英语,一个词要重复多次才能记住,如果阅读量少,就只能短时间突击背单词。所以我主张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背一背词典,20000字左右的词典。背词典也是应付考试的好办法,词汇是瓶颈,词汇量大了,不少听力中的问题迎刃而解,阅读也会顺畅许多。

4. 阅读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拓宽视野,扩大知识储存,掌握表达思想所需要的信息,提升表达的内涵和效率,并增进个人的学养和文化素质。

5. 阅读有助于写作。读得多才能写得好,这是英语教师的共识。

6. 阅读使英语学习轻松愉快。读英语书的原则是开卷有益,爱读什么就读什么。只要肯读,总有效果。可以从阅读趣味性强、深浅适度、有时代感、篇幅短小的读物开始。

当今的主要教学模式是读豆腐干一样的文章,做超大量的练习。也就是说,翻来覆去读一篇短文,辅之以没完没了的“打钩练习”。我有一篇文章,谈的就是现在的阅读问题,我认为现在阅读量太小,光做练习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把学生的兴趣都消解了,最终是吃力不讨好。当前流行“题海战术”的英语教学理念,成千上万的学子淹没在铺天盖地的练习手册里,忙于做题目,连小学里都这样,以为这样就可以学好英语。这种做法的弊端,显而易见。

再则,此类练习所起的作用不过是“认识语言”,而不是“运用”语言, 而语言是需要通过运用来掌握的。这也是不少英语学习者懂得语言运用的规则,却一开口就错的原因。此外,这种练习大多为单个句子,不成语篇,脱离语境,学习者难以培养语感,难以举一反三,学得很死。不地道英语、中式英语由此而来。 把力气都花在做练习上,没有时间阅读,结果读的书很少,知识面窄,文化底蕴差,这几乎成了今天英语学生的通病。一味地做练习,还把原本生动有趣的英语学习变成了枯燥乏味的 “苦役”,只是靠了家长的严厉督促、校方的硬性规定、社会的特殊要求,才勉力苦苦支撑着,各个层次的人之所以学不好英语,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兴趣往往是入门的向导,对英语没有兴趣是很难学好英语的。

语言学习必须以输入为前提;没有大量输入,就没法有效输出。我建议,每年都要保持一定阅读量, 青年教师一年至少读10本经典,至少写5万字英文。提倡读经典是因为经典和一般英文书不一样,既能提高英语水平,又可以增进文化素养,某些文字还可以在教学中和文章中引用,成为自己知识储存和文化素养的一部分。

我认为,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语言学习需要大量输入。

我曾看了各省参赛教师代表的24篇作文,发现写作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分不清the spoken language 和the written language之间的文体差别,通篇文章简单句到底;

②语言不够地道,中文思维的痕迹明显;

③词汇量很小,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词,还是读大学时精读课上学来的;

④用英语说理有困难,往往只会举例,而不会论辩。既缺乏思想,又缺乏表达思想的语言能力。

好的文章是“写”出来的。写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语学习上的不足,最能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好的作文是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有的老师批改学生的作文,恨不得每一句都改,这实际上是吃力不讨好,把学生的自信心都改没了。我们学习母语,小学时的作文难道老师每一篇都改吗?有时老师就写了一个“阅”字,其实根本就没“阅”,但我们的作文照样提高了,那是因为我们经常写,经常读,通过阅读自我纠正了写作中出现的错误,慢慢地学会了写作。 写作主要靠自学,多写才能出文章。学生一个月写一两篇是不够的,至少要一周一篇,老师的任务就是督促学生写,至于作文中的错误,找出点典型的讲一讲即可,不需要每篇从头改到底,写作教师应当从埋头改本子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放在督促和组织学生写作上。 写作在开始时往往是苦事,一不坚持就会放弃,因而需要毅力。

要写出比较像样的英文并不需要很高天分,普通人只要坚持读、坚持写就能做到。可惜现在很多人急功近利,总想找捷径,不肯花功夫,静不下心来,抵挡不住诱惑。 英语这门学科是最需要花功夫的,不努力的话绝对学不好,到不了高层次。学英语与作诗不同,作诗要有灵感,不用功,悟性高也行,而英语学习不一样,就算再有才气,新的词汇或用法,没有接触过,照样不知道。

怎样才是成功而有效的教学?

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用得当,对英语教学很有帮助,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拓展了教师的功能,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不少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殚精竭虑寻找资料,设计课件,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提高了英语学习效率,的确很值得赞许。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指出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 把教学搞得花里胡哨,缺乏实质性内容。ppt过度炮制,虽是图像与声音并茂,笑声与音乐不绝,眼花缭乱,煞是热闹,但整堂课信息量少,画外音多,操练不足,显得浮浅而缺乏内涵。我认为,ppt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应该使用。但凡事都有个度,不要使用过多,课堂教学娱乐化会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退化,返回幼儿所喜欢的“读图”时代。我们提倡有效教学,教得扎实,教到实处,使学生能学到知识和技能。力避追求形式生动,却缺乏实质性内容的教学方式。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闪闪发光的不一定都是金子),气氛活跃的课不一定就是好课。 不是说英语课不要上得生动有趣,而是生动的外表应当包裹丰富的内涵,教学是不是成功,要看产生的效果如何。

上精读课,课文是关键。我们编写教材时,对课文的选择都是经过反复斟酌的,选文要有一定思想深度,语言要优美,后面的练习实际上是为巩固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现象而设的,所以不要本末倒置,将练习看得高于课文,花大力气做练习,而不去熟悉课文。我认为课文要精心处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充分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句型操练、结构模仿、回答问题、复述大意、背诵好的短语句子等方法熟读精读课文。这中间,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消化课文。将课文搞熟之后再做适量的练习。而且练习要多样化,不要仅限于“打钩”练习,也要做其他比如填空、释义和问答之类的练习,手段上,多媒体也可以用来使这类练习更生动、更有效。“打钩”练习有它的缺陷,即使看不懂,也可能都选对,这值得我们教师警惕。 此外,英文也不能光看,还要大声朗读,这样才能达到最佳记忆效果。

通过有效的课堂训练,再加上大量的课外阅读,英语学起来要轻松得多,考试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每个人都想成才,但不是每个人都成得了才。无论成败,都与自身有关。古人有言:“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读书做学问都贵在坚持,英语治学尤其如此。

最后我想说,世上没有比青春更为宝贵的东西,当你拥有它时,你就要珍惜它。不要等失去了才觉得惋惜。 强者因为珍惜它,不失时机地利用它,才成为强者;弱者因为无端地空耗青春而最终陷入痛苦的挣扎。“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有本事比什么都强,它可以帮助人改变现状,创造未来。总而言之,成才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只有那些百折不回、永不言放弃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终点。

我有两句赠言给大家:

knowledge is power.and the habit of reading is the path to knowledge.

知识就是力量,阅读习惯是通向知识的路径。

hard work ultimately separates the successful from the failed.

勤奋最终区分成败。

联系我们

iminglaoshi1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acad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