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我是外国人的“外教”

海外保障,使命必达。航空工业青年们怀揣信念跨国交流“中国技术”,展示中国航空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小编带大家一起走近他们的“异国之行”。

航空工业光电所

2021年5月,航空工业光电所陈彬彬、袁白洋、宋宇洁、赵培峰、梁清帅5人分别接到公司总部的紧急通知,要求以航空工业新组建的“XX型号飞机风冷系统和电缆集成复装团队成员”的身份奔赴境外进行技术援助。

军令如山。团队所有成员不约而同答复: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五月的当地,天气炎热干燥,烈日下的地面能迅速煎熟一个摊平的鸡蛋。由于新冠疫情蔓延,各国人士纷纷撤离。但团队成员没有一句怨言,逆流而上,与兄弟单位人员一行8人,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

跋涉,终于在机场会合。

在通过严格的核酸检测和观察隔离后,他们便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为保证任务顺利完成,复装现场不仅需要合理计划,更需要争分夺秒。团队成员主动要求延长每天工作时间,并利用双休日再加时一天。

由于试验设施开箱检查多在室外进行,一天工作下来,大家早已汗流浃背、浑身湿透。风冷系统安装受空间限制,必要的时候还要钻进狭小的空间进行操作。尽管如此,大家仍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步骤,一次性顺利将风冷系统安装成功。

在国外的50余天里,从产品开箱检查到交付验收,复装团队全程参与其中。线缆和风冷系统的敷设安装,是整个项目能够按时完成的必要条件。团队人员齐心协力、争分夺秒提前完成整套工作台的50多条线缆的敷设和风冷系统3个风机、1个制冷系统、30多根通风管道的安装,不仅如此,他们还协助完成所有成品的上电测试,为后续工作台的软件调试争取了大量宝贵时间。

他们为此付出的汗水,浇灌了国与国之间的友情,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国际品牌形象贡献了力量。

航空工业东方

今年五四青年节,对航空工业东方薄江辉、梁健阳、李欢三位青年来说,是个特殊的节日。这一天,三人组成的技术团队,正身处国外担负某合作生产项目的带教任务。这趟“异国之旅”,无数“初体验”让他们终生难忘。

6个半小时的飞行、1个半小时的车程,三人终于安全到达客户所在地。考虑到疫情防控需要,他们全程严严实实地穿戴着防护服。

技术团

队此次主要任务是指导国外技术人员学习某型产品的生产流程及测试设备使用,熟悉掌握独立生产、调试和排故的技术。工作刚展开,就让团队深深感受到:当“外教”确实不容易。语言交流、技术储备、软件调试等等都需要一个个“攻破”。

面对困难,他们相互加油打气:“再难啃的骨头也要啃下来,教不会外籍‘徒弟’,任务就不算完成。”三个人形成了默契——白天认真带教,晚上聚在一起研究琢磨教学办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语言交流逐步顺畅,设备运行、测试正常,外方技术人员进步很快,带教工作越来越顺利。

工作之余,外籍“徒弟”也主动和中国“师傅”交朋友,热情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在聊天中,外方同行时常会流露出对“中国速度”的赞叹,对“中国故事”的喜欢,还对中国航空装备的发展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梁健阳不禁感慨:“在异国他乡,听外国人讲中国故事、赞中国成就,那种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航空人的荣誉感、责任感油然而生!”

航空工业长沙院

三万英尺高空,航空工业长沙院高级工程师崔政委看着窗外一望无际的茫茫云海,思绪万千。“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了!”

过去的98天,仿佛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

几个月前,由中航技牵头,组建专家组奔赴某国,就该国的飞机维修现状开展专项调研考察,为双方合作提供专业意见。不久之后,崔政委作为专家组成员之一,随中航技考察团登上了前往某国的航班。

考察组白天在基地考察,晚上回到驻地开会研究讨论、撰写调研报告,经常一不留神就忙到深夜。但考察过程并不顺利,除当地基础条件不足,对接人员对技术不太了解,沟通困难之外,为了疫情防控需要,减少与其他人员接触,考察组在基地考察期间基本没有吃上一顿正经饭。

经过大半个月的调研、考察,考察组掌握了现有情况,并按照工艺流程,重点对所需的通用设备与对方进行了详细沟通,并达成了一致意见。至此,考察组完成了全部任务,准备回国。可万万没想到,在出发前两天却收到了航空公司取消航班的消息。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带来的十几箱方便面很快消耗一空,幸好中航技的同事们及时送来了补给,让大家能够在酒店房间开起“小灶”。

就这样,两个多月过去了,在做完了最后一次12小时的核酸检测后,大家终于长舒了一口气:“真的可以回家了!”

这趟历时98天的“跨国差”,让崔政委体验了一段不一般的人生体验。他回到家骄傲地和女儿说:“爸爸到国外教老外修飞机去了!”

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航空报国的优秀青年们,坚守岗位、忠诚奉献,向世界递出闪亮的“中国名片”。

acad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