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英语学科薄弱,怎么办“双减”后家校共育九问(六)_语言

孩子英语学科薄弱,怎么办“双减”后家校共育九问(六)_语言

原标题:孩子英语学科薄弱,怎么办? | “双减”后家校共育九问(六)

作者 | 贾颖

审核 | 刘凤娟

编辑 | 任思

“双减”政策下,孩子们入学将近两个月。郭筠筠老师承接新网师的一项调查活动,在深圳市百仕达小学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面对“双减”,家长有何困惑或需求。

现梳理出家长困惑九问,邀请了榜样学员和讲师,用我们的所学为家长排忧解难,旨在促进家校共育,实现学生、教师、家长三方的共同成长。

问题六:孩子英语学科薄弱,不知道如何有效帮助孩子提高?

解答:贾颖,辽宁本溪人。

作为一个英语教学岗位从业16年的教书匠,一个二年级孩子的家长,由孩子英语薄弱,引发教师和家长的焦虑,我都不陌生。不仅自己要调节,还要答疑解惑。功夫没少下,怎么就那么难?倘若按常规的思路,其实没什么新鲜的建议。你可以用微信搜索这个问题,多数答案可归为两类:一类是详尽的语法、单词模块罗列,辅以记忆口诀或原理理解,甚至是读写套路的归纳总结;一类是家长亲自参与营造氛围,多听、多说、多背、多写的小妙招。比如,单词不会,你得贴到家里;说不出来,你得训练当众大声朗读或者背诵。最终一番折腾后,随可怜的成绩而不了了之。带着困惑,我在新网师学习到苏霍姆林斯基、怀特海的理念;加入英语研课,了解二语习得、任务型语言教学等理论,这个疑惑才渐渐解开。也促使我思考一个事实,方法和建议常常不管用,是因为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出现了问题。理解问题是什么、是什么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方向错了,越努力离目标越远。那么,我们英语到底薄弱在哪?为什么薄弱?这两个问题需要重新思考。

-01-

薄弱到底指什么?

薄弱是指单词记不住?语法不会用?无法流利地听说读写,无法考高分?这些或许都可以称为薄弱,但感觉依然没有深入到最底层。为什么?因为,有的孩子这些都解决了,但还不能流利地运用英语交流。我教过初中,一些小学升上来的孩子,初一英语很好,而到初二就掉下队来,尽管他们很努力。甚至,初中很好,高中又掉了下来,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比照母语——被称为世界上最难的语言学习,我们的英语应该随着学习的时长越来越好,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包括我本人在内,在四、六级和英语专业出来后,依然不能自信、流利地使用英语呢?是没有环境吗?这个时代,真的缺环境吗?环境起的作用是什么?通过经典研读、查阅资料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发现,我们英语的薄弱在于,语言环境创设不足,语言浪漫感知期可理解性语言输入量严重不足,导致儿童大脑中图景化语言缺失,无法音意统合(听音理解意思),因而在课堂精确期,其理解和记忆语言知识难度剧增,输出困难。最终,在综合期,巩固运用无从实现,只能维持少量知识碎片。

换句话说,学好英语,是要在大量感受、体验真实情境下英语声音和意思的输入过程中操练出来的,课堂仅提供精确的知识清单和片段训练。

-02-

为什么薄弱?

很显然,回顾我们学习英语之路,直接原因是学习的方向性错误。从学校到社会,再到我们自己,把英语学习当知识学。在应试思维的捆绑下,围绕提高分数,在从单词、语法、阅读、到听力口语的逐一攻破中迷失,又在民间的方法诸如疯狂英语、逆向英语、背诵新概念等个别成功经验的引导下苦苦挣扎,最终又指向了应试。应试也不断变化,更加突出听力、阅读题目的比例,突出了文化背景,旨在纠偏,避免英汉互译式的学习。客观上,又再次增加了难度——词意更为灵活。然而,教学应对方式是更为疯狂的单词背诵,语法结构分析和大量听力题目训练。我们陷入原有路径依赖,无法自拔。学生记忆负担进一步加大。我们离语言习得、认知规律越来越远。英语笔试本身也存在局限:忽略了音与意(本应优先解决),重视形与意,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成为教学的指挥棒。最底层的原因是我们对语言学习规律研究薄弱,或者说浅层和僵化的理解,也有可能研究深入,却没能影响运用的大众的英语教育中。换句话说,英语本身是项技能,但我们当知识考,当知识学。若把英语比作学开车,我们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将汽车零部件(单词)全部背下下来,将机械原理(语法)全部讲一遍,偶尔听一下引擎的声音(听力训练),最重要的工作是研究和背诵操作说明(分析课文和背诵),示范着在教室里开一下车(定向口语练习),由于教室太小,启动了,哄哄油门(热热闹闹地集体背诵,当然也是有必要的),随即关闭,准备下一条原理。

慢慢地,我们忘记了我们的语言能力,不再思考,不正常的学习方式变得很正常。比如,你听到很多人说孩子英语口语不好,是说得少、背得少,需要大胆锻炼自己。若不说,一定会给贴上太腼腆的标签。可是,孩子抱着豁出去的信念真正说了、背了,是锻炼胆量了,但英语口语水平真的提高了吗?我指的是流利自如的表达,而非提前备好的演讲。而从语言习得规律来看,却有不同的理解。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研究发现:儿童在习得母语时,要经历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沉默期的长短因人而异。就像我们从小学中文,1岁前通常都不会开口说话,在爸爸妈妈及周围人大量的语言引导和刺激下,才逐渐学会说简单的字、词,会叫“爸爸”“妈妈”,最后才发展为说完整的句子。第二语言的习得同样如此,会经历几个月甚至一年不等的沉默期。针对语言沉默期的孩子,老师需要营造全英文的环境,结合课件与他们进行趣味互动,培养孩子的语感,包括对语音、语调的感受等。请不要期望孩子迅速开口说英语,给孩子施加学习的压力。家长也不要一回家就追问,今天上课学什么了?表演几句你学的英文吧?多一点耐心,多一点鼓励,与孩子一起走过沉默期,大胆开口说英文。(来源百度百科)。由于相当一部分老师和家长未能了解这个理论,偶遇一个场合,就急于迫使孩子张口,出于锻炼勇气或满足自己的面子,让孩子展示一下。孩子原本天生对语言学习的好感和敏感,在大人不经意间破坏了。口语说不出,真正的原因是输入不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是先确保输入。你看,理解问题的层级不一样,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

-03-

何弥补?

我的建议依然没什么特别:一是把英语当成技能来练习,努力提升输入量。就是看成和钢琴、游泳等一样的技能,比对母语的学习,老老实实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语言的习得规律,特别重视量的输入,和孩子操练起来。二是知识层面的补习请多在网上搜免费资源。这相当于大部分的一对一家教。懂了就是懂了,没懂,换一个资源,一定不会让你失望。这既可以解焦虑,还可以省钱。小到一个单词和语法点的讲解,大到主题情境的视频、文章应有尽有。三是别太看重学校英语考试成绩,但是可以作为一个知识清单,进行背景扩充。上海已作为试点,取消小学段英语期末书面考试,将双减落到实处。强调一下,取消英语考试,不是英语不重要了,是英语书面评价极其有限,容易误导英语学习,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误判自身英语薄弱环节,引发家长焦虑,助推了课外英语知识的超前、超难补习。逐一来解释一下这三条建议。

第一条,把英语当成技能来练习,努力提升输入量。如何把英语看成技能练习呢?先调整心态,不要再盯分数。而是将英语看成一项和弹钢琴、游泳一样的技能,在帮助孩子运用的过程中提升。怎么用?就是老老实实遵循认知规律、语言的习得规律,特别重视可理解性输入,和孩子操练起来。那么如何遵循认知和语言习得规律呢?如何进行理解性输入呢?具体做好三点。

一是加大视听英语的持续输入(优先解决)。整个小学段应加大持续视听输入的时长。特别是低段(1-2年级),首先不应是文字的输入,类似音标、拼读等知识性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是在中文环境中植入一种英文输入环境。前边提到问题的核心,在于情境创设不足。而好的视听材料,让人身临其境,既创设情境,又解决了输入匮乏的问题,孩子容易将音意进行统合。家长可以选择英文动画、儿歌、电影,最好无字幕。一般来说,孩子在0-12岁处于语言的敏感期,有自己的策略,能够构建多语种系统。这里的关键是持续输入。比如,每天至少20-30分钟,越多越好。视听到什么程度?累积到2000小时,不问是否看懂、听懂,只要孩子愿意持续,就继续。当然,初始阶段要选择符合儿童认知水平的简单动画片和儿歌。情节简单、语速慢,通过情景画面,孩子是可以理解的。随着输入量的增加,理解力会提升。当然,如果难度过大,孩子听不懂,也就不愿看了。可以通过观察孩子是否愿意看下去,来决定材料的难易度。资源从哪来?网络,而且绝大部分是免费的。比如,哔哩哔哩网站、俩小无猜网站都有按岁数分级的视听资源,是海量的。

二是中段(3-4年级)开始逐步加入海量阅读。注意不是朗读,是阅读。而且是在大量英语视听感知后,而此时视听也不应停止。目的仍然是输入。孩子们会在脑海里进行音与形的统合,并与先前的音意进行关联。因此从简单单词、短语的绘本(带音频的),逐渐过渡到更多文字的插图故事。直至全英文。里面有个小技巧,就是前后资源的关联性。比如,最先开始看是哈利·波特的全英电影。刚好阅读过中文的故事书籍,然后再转为英文书籍。那么,孩子在阅读中,就会有背景知识支撑,一步步在不同章节碰到熟悉的词汇。也有一些朋友建议要从一开始就强化英语阅读。按照经典理论,参照母语习得,并不推荐。正如中文海量阅读是建立在母语思维上,孩子开始阅读文字前已有了充分的、浪漫感知母语的阶段,阅读相对于感知语言又是一种精确、也是运用,然后又成为一种输入。而没有英语环境,没有图景化、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英文阅读、即便绘本阅读,也因缺

乏丰富的感知积累,而理解困难,对家长英语水平也有要求,单位时间输入量有限。
所以放入中段合适,但不是绝对,因为每个孩子不一样。有的高知家庭,海外背景家庭,无意识状态下完成了背景输入,当然可以提前开始。

三是高段(5-6年级)要强调可理解输入。高段,既是综合运用时期,也是新的浪漫期。若是前两段一直保持输入,此时,就是加入更为鲜活的视听材料。但前边如果输入有限,孩子汉语固定下来后,就需要利用孩子已经学习英语知识的情况,强调参照课本内容,扩大背景视听材料,进行主题式可理解性输入:达到听到音明白意思。这是练习的过程。强调的是刻意练习,可以借助汉语去理解。关键是大量、加定期复习。

第二条,知识层面的补习,请多在网上搜免费资源。提出这一条,是想说明三点。一是,知识不是不重要,而是为输入服务。不能说输入重要,知识就可有可无。二是,要想掌握知识,也需要扩大接触知识的机会。用什么?当然是网络。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部手机,就能查阅所有需要的资料。何况书本上这些的知识,有太多的高手在网络上留下精彩的讲解,何不多看几个。三是强调免费,是想说补知识的钱可以省,把找知识过程变成亲子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岂不更好?这些都是家长可以为孩子做的。

第三条,别太看重学校英语考试成绩,但是可以作为一个知识清单,进行背景扩充。前边的理由其实已经非常充分。停留在黑白简笔画、语法填空阶段的知识型笔试,特别突出形意统合能力。考试捆绑升学、教师考核,让英语学习的过程异化为考什么教什么,也造就了大批的哑巴英语的做题高手。因此双减背景下,呼吁取消英语考试也是从这个层面考虑。但是考试有价值,就是基本的知识,话题是明确的。你可以根据这个知识范围,在网上按关键词搜索资源,为孩子扩充视听和阅读材料(按1:10扩充)。好处是,孩子因为在丰富的情境中大量接触到词汇和

语法,在学习教材时会变得轻松。在学期开始前,帮着孩子通读教材,理解意思,不必做题,记单词和背语法,而是在更丰富的视听材料中接触到这些单词和结构。因此,成绩低,不应是补课本那些知识,而是按图索骥,补背景,这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研究孩子认知规律后总结的的第一套大纲理论。在此基础上,再用一些办法,帮助孩子明确每个单元的知识点,找些小窍门记忆知识点,通过考试即可。一旦输入、扩背景的事做好了,考试反而就变简单了。

-04-

知道有效?

有两个迹象:孩子并不是在要求下,而是不经意间,开始说英文单词了;还有就是不需督促,拿起英文书,专注地看,说明起作用了。但往往也是很难的。难在,你不是只有英语这一件事。每个孩子喜欢的英语主题也不一样,需要不断和孩子一起选。这是个坚持和妥协的过程。难在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妥协。很多情况是学习出了问题,往往不是学习的问题。有个技巧就是,一起操练,形成习惯。一起意味着与孩子站在一起,成为坚定的支持者,而不是走向对立;而习惯可以抵御对意志力的消磨。

-05-

在最

建议最终有可能无用,你还记得上次得到建议是什么吗?执行了吗?我们的大脑倾向于简单和舒适的旧有习惯。比如 ,在增加输入阶段,明明是通过音和意建立链接,是要靠量的累积取胜,弄懂意思即可。但我们往往会觉得不听写单词不扎实,不背一下材料不踏实,强行要求孩子或自己进行背诵,慢慢离目标越来越远。根源在于,我们大多数人是应试教育过来的,有路径依赖,往往不自知。或者对概念的理解还有个过程。比如,早年间钟道隆逆向英语学习法,虽然重视听力,进行

音意统合,但非得把形过早的加进来,要求必须听出并写出单词,导致输入量降低,很多人难以坚持,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孩子最终会独立面对他自己的生活,和我们渐行渐远,而我们也有自己的生活。越早明白这一点,就越容易珍惜和孩子一起的时光,不纠结,不焦虑,重新理解英语,和孩子一起操练英语吧。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 “双减”政策下,如何做智慧家长?| “双减”后家校共育九问(五)

◆ 文化课和孩子兴趣发展该如何平衡?| “双减”后家校共育九问(四)

◆ 现在变为周一到周五补课,孩子更累了,怎么办?| “双减”后家校共育九问(三)

欢迎扫码关注新网师视频号↓↓↓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新网师寒暑假发布 招生简章 (←点击查看)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acad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