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学好英语,记住这个道理就对了

如果要说清这个问题,有必要对当今世界上的几种英语教学模式有所了解。第一种模式是英语作为母语的教学模式,存在于美、英、澳、新、南非等国。这是一种英语自然环境和大中小学英语教育兼具的习得模式。双重优势保证了英语教学无与伦比的优势。读写姑且不论,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们,听说是不成问题的。第二种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学模式,在您提到的印、巴、菲、马等国,大中小学各科教学以英语为媒介,使英语学习有了半习得的性质;另外,英语是这些国家的官方语言,传媒、工商业等等无不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不学好英语在社会上简直无法生存,学习者的动力是巨大的。这两个因素造就了这些国家英语教学的相对成功。

在中国以及在欧洲等国,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的。长期以来,英语在中国被单列为一门自给自足的语言课程,是十几门课中的一门。在中国,既没有第一种模式的自然习得环境,也没有第二种模式的以英语为媒介的学校教育的半自然习得环境,学习英语因而是相当痛苦的。英语教育的低水平是自然而然的事。近十年来全国四处开花的双语学校,只是把英语教育下延至小学、幼儿园,添加了英语课的门数而已,教学模式上并无本质的改变。说得耸人听闻一些,在现存的体制上学不好英语是正常的,学好了倒是不正常的。

在现有英语教学体制无法作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只有背诵才能接近于第一、第二种英语教学模式的效果。背诵在中国英语教学中有特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句话,背诵是硬道理。在中国要不背上一两百篇文章,学好英语简直是天方夜谭。
自打中国有了英语教学,背诵就是英语教学方式之一。从教学角度来看,教师要求学生背诵的主要是课文,把背诵当作课文学习的辅助手段之一。可是,课文常常存在篇幅较长,文体单一等缺点,合适背诵的文章并不多。背诵的另一个选材是流行的国外教材,如《新概念英语》。这套教材其实并不宜背,第一册是以听说为主,不谈了。第二、三册以记叙文为主,文体单一,而记叙文并不是背诵的主要选材方向。第四册选文又太古旧、太艰深,并不合宜。

背诵选文应以鲜活的时文为主,并加添有关中国文化的篇什,确有新意,容易为人接受。但背以致用的理念就不太容易为人接受了。人们一直认为背诵是为了润物细无声地潜移默化,“背”以致用,为什么要致用?又何以致用?

背而不用,背诵是难以长久的。花工夫,人们是要见效果的。把背与用(在口头和书面上)结合,人们才能保持背诵的长久兴趣。我打个比方,背而不用是吃中药,是慢补,久而久之才见效。背而立时就用,是打西医针剂,立马见效。

首先,英语教学界以及主管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背诵在英语教育中的主轴地位,认识到背诵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特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的思想才可能有坚定的信念,有有力的举措。当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对英语背诵进行一场大讨论,支持和反对的意见都可以摆出

来,真理愈辩愈明嘛!

其次,对于工作在英语教学第一线的英语教师而言,他们同样面临一个理念改变的问题。背诵本不必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式的痛苦学习方式,完全可以转化为活背活用的灵活的快乐学习方式。当前,有必要鼓励一线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新的背诵理念。经过一两学期的实验,看看新理念背诵究竟灵不灵,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了没有,实际运用能力加强了没有,并把实验的结果写成文章,拿出比照数据等“硬货”,才真正有说服力。

再次,在第二代背诵教材的基础上推出更利于教学的第三代背诵教材。本人近年来一直进行着这方面的思考,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构想,并正在进行教材编写中。我觉得第三代教材广泛应有以下几点突破。

一、以主题单元代替原有的单篇文章。每册书可涵羞10–—15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单元(如: 励志、亲情、友谊、科技、娱乐、地理等),每一个单元2-4篇背诵范文。一方面,学生可有选背文章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几篇同一主题的文章为教师讲解范文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既利于学也便于教。

二、有系统、有计划地写作范文点评。在今天的背诵书籍中,在范文或头或尾附上点评已是标准的做法;这比传统书籍光秃秃呈现一篇范文的做法无疑是向前跨了一大步。但我细细读过几本书后,觉得点评的写作有极大的随意性。撰写者的脑子里没有一个总体的构想,为了写作而随意生扯几句完事。我认为点评或导背说明的写作者应有一个总体的考虑。写出的东西虽然是片断的,但读者整本书读下来脑子里应有一个完整的图式。例如,在我本人编写的背诵教材中,我有意识地从谋篇与布局,结构与衔接,用词与修辞三个角度撰写。当然,角度不只一个。

三、在英汉文本对照的基础上,制作文本声像对应的产品。语言首先是声音,声音领先永远是对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边背边模仿——首先是语音、语调,然后是词、句、段、篇章的结构、内容。以往的背诵教材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大多未配以对应的音像产品。

acad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