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83岁的她,自学英语已20年,记下56本练习册……“翻译的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快乐”

昨天上午,一位橙友发帖说,我嫂嫂是宁波浙东针织厂女工出身,大我10岁,今年83岁了!她从一家纺织公司退休后自学英语约20年。

她先写中文日记,再查英汉字典翻译成英文,朗诵十遍后把中英文日记抄到练习本上保存起来,竟然有56本!她的执着和毅力令我敬佩!

李奶奶年轻时和宁波浙东针织厂车间同事合影(后排左一)

橙友姓毛,73岁。

毛大伯嫂子姓李,83岁,宁波人,之前在宁波浙东针织厂工作,在厂里做针织服装的检验员,他哥哥从事水电工作,当时也在宁波工作,两人经介绍认识,1965年前后结婚。

毛大伯哥哥比他大13岁,哥哥结婚时,毛大伯当年还在读小学六年级,“嫂子就像我大姐一样,从小就疼我。”

毛大伯说,后来哥哥和嫂子先后调到杭州工作,嫂子还是从事针织方面的工作,一直做到退休,她做事情很专一,退休后又开始学英语,坚持这么多年,不容易。

毛大伯哥哥家在庆春路附近,家里布置的很温馨,最近一年,李奶奶老伴身体不太好,都住在医院,孩子们给李奶奶请了位阿姨照顾她。

昨天下午,李奶奶睡了一小会,起来坐在沙发旁,她说自己学英语,其实就像其他老年人学跳舞、打麻将一样,都是老年生活的兴趣爱好。

李奶奶脸上总挂着笑容,看上去很慈祥,说起英语,李奶奶又有些不好意思,她说可能是来杭州才慢慢开始接触英语,慢慢让她对英语有了兴趣。

1983年,李奶奶从宁波来到杭州,在杭州一家从事针织进

出口公司工作,刚开始做的是针织跟单工作,之后负责针织外贸。

“我高一还没读完,其实不懂英语,也就是来杭州之后,因为做针织外贸工作,才真正接触英语,但工作上基本靠翻译。”

当年李奶奶和同事在楼外楼门口合影

1996年,李奶奶退休,之后在儿子的针织公司上班,2002年,李奶奶在武林路上老年大学报名学英语。

“那时班上20多个人一起学,从简单的发音开始,接着开始学单词,记不住就多说,学了一年多,学了四套教材。”

我问李奶奶,后来你还继续学?

李奶奶说,英语学一年也学不好,我就开始在家学,想起来学就学,半小时也行,一个小时也行,时间久了就成了习惯。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李奶奶学英语的单词本越来越多,从一本本的“生词本”开始记,后来就本子上就成了一句句话,再到如今的一段段话。

她翻出来的每一句话,并不是从教材上抄写,而是自己想到的日常用语或临时想到的句子。

比如“今天是我们60周年的国庆节”,又或者是“为什么这些天我身体不舒服,大概是天气变化原因。”

“现在算是自学吧,之前是记一个单词,后来就把想说的一句话用中文写下来,然后就把这句话拆解成一个个单词,单词不会的就去查汉英语字典,再把这些对应的单词翻译成一句英语。”

如今,李奶奶每隔几天会写日记,三五句话或三四百字记录下自己的心情,或者看到的、感兴趣的话题,然后看看这些中文中的汉字或词语,将这些翻译成英语,再在草稿纸上翻译,之后将翻译好的写在本子上。

如今她写的日记跟生活中很相关。

其中一则日记是这样写的——

这几天我的运气不好,接连发生很多事情,首先我的健康码变成黄色,我根本没有出去,后来做了核酸变成了绿色……这几天病不断发生,心里也烦,但又没办法,只能慢慢克服,但愿早日恢复。

每次李奶奶写一段日记后,她就开始慢慢翻译,先把不会翻译的中文词语标记出来,接着查字典。

“我也不懂语法,语法对我来说有点难了,但这些单词我都能找到,努力翻译成一段英文,能做到这样就很好了。”

我问李奶奶,小区邻居或老同事知道你学英语吗?有没有在别的场合说过英语?

李奶奶捂嘴笑了,就是爱好而已,很少有

机会说。

不过前年,有一次李奶奶去医院做针灸,碰到一个外国人,李奶奶第一次开口和外国人打招呼,问对方是哪里人?来这边做什么工作。

“很开心的,其实早些年我也出过国,人家超市里写的是英文,我还是知道一点点的,比如商品价格,超市名字等。”

从2009年开始,李奶奶就这样重复写的单词、句子以及日记的中英文,到现在已经记录了56本。

“翻译的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快乐,对我来说既有效地打发了时间,也学到了一定知识,这样就很好。”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董吕平

acad2018